体重控制的重要性
有鉴于东亚、南亚亚洲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升高的危险性可能高于白人,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合作关系的国际肥胖专案小组IOTF(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于1999年五月召开亚洲地区专家会议,并于2000年二月做出报告,建议亚洲人应采取较全球肥胖指南为低的身体质量指数切点,同时也指出亚洲波里尼西亚等岛屿民族身材高大、健壮,可能应采取较高的切点。在当时亚洲相关资料相当缺乏的情况下,暂时建议以身体质量指数23为过重的切点,身体质量指数25为肥胖的切点,并鼓励亚洲各国积极进行资料收集及分析的工作,作为日后建立亚洲人肥胖定义的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群(WHO Expert Consultation)于2002年六月再度在新加坡举行有关亚洲人身体质量指数切点会议,其中决定以身体质量指数23、27。5为亚洲人中度危险性以及高度危险性的切点(action point),在这两点以上另提出32。5的切点,并建议各国使用这些切点做出可相互比较的统计数字。有鉴于亚洲地区肥胖定义争议仍多,本署邀集学者专家共同开会讨论,倾向在现阶段建立本土化的定义。
国人在代谢症候群方面的危险性很高,资料也较为完整。资料显示国人的代谢症候群危险性随着身体质量指数增加而逐渐上升,并无明显的阀值,然而在身体质量指数25以前危险性已相当可观。男女性一起考虑时,身体质量指数24的阳性预测及阴性预测值约略相等;男女分开考虑时,指数24以上的成人中65%女性68%男性有代谢症候相关病征,指数24以下的成人中68%男性70%女性无此症征。白人身体质量指数30的脂肪含量对应的国人BMI数值约为27。BMI27以上的成人中85﹪以上有肥胖相关的代谢症疾病。黄伯超教授的分析显示20-29岁组的身体质量指数的95百分位值约在22-24的范围,30-64岁组则约在24-26的范围;另外身体质量指数的百分之5百分位值约在17-18的范围。肥胖定义小组因此建议以身体质量指数24为国人之‘过重’切点,27为‘肥胖’的切点,以18。5为‘过瘦’的切点。身体质量指数24以上的成人人口约占全体成人人口的三分之一。